学科工作 首页 - 学科学术 - 学科工作 - 正文
研究型、自主型教学改革迎面而来
时间:2006-04-12  阅读:

目前,高校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大学生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空间、学校的办学目标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面对改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研究性教学,设立新生研讨课

清华大学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提出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本科教育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在积极按大类培养的同时,按大类招生的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行。

在2003级本科生教学中,清华大学推出了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新生研讨课是由知名教授专门为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主要教学方式是,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在国外,新生研讨课有多年的历史,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已有20多年开设此类课程的经验。而在我国,新生研讨课却是一个新生事物。

新生研讨课只面向新生开设,而且没有固定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在选课人数上,每门新生研讨课原则上在8~30人。全校学生不分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

70位开课教授中,有8位院士,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名院长或系主任。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清华大学2004年秋季的40门新生研讨课也已经排定。

北京大学——淡化专业、分流培养

北京大学经过一系列调整确立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办学理念。在本科阶段北京大学实践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高年级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这种培养理念集中体现在元培计划实验班和通选课的设置上,取消限制型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平台课程体系。招生方面,本科阶段不分专业,入学只按文、理大类招生,在入学一年半到两年后再选择学科专业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分流”的概念。各学科主要基础课程一般设为A、B、C几档,难度不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对应课程。